我最喜歡的英文單字就是 chips 了,這個字有非常多的意思,像是碎片、電路晶片、或撲克牌用的籌碼,但是我只喜歡其中兩個意思,一個是在英式英文中指的炸薯條,另一個則是美式英文中的洋芋片,這兩種正好是我非常喜歡的食物。

昨天晚上我跟幾個朋友去一家我之前沒去過的美式餐廳,點菜的時候服務生問我: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side dish? Cucumber salad or chips? (你附菜要選什麼?黃瓜沙拉還是薯條?)

我愣了一下,說:chips(薯條)。

服務生接著轉頭去問其他人要點什麼,不知為什麼,我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應該要點沙拉比較好。

所以我就跟服務生說:等等!黃瓜沙拉好像也不錯?

服務生問我:你要改嗎?

我掙扎了三秒,最後還是決定照原意點薯條。

我之所以會遲疑一下,是因為沒料到那家以美式料理著稱的餐廳竟然不是用美式英語的 fries 問我要不要點薯條,而是做作的走英國風,問我要不要 chips!讓我對他們標榜的 "道地美國菜" 感到有一絲絲的懷疑。

這讓我忍不住想到之前回台灣時,我舅舅、舅媽請我去的某家餐廳也給我那種感覺,那家店嚴格來說並不是日本料理店,但是菜單上卻充滿日式詞彙,像是用唐揚取代炸物手羽先取代雞翅

我常看日式食譜所以對那些詞蠻熟的,但是看到菜單時,還是有種錯亂的感覺,因為沒料到會在非日本料理店看到那麼多日語用詞。我知道那可能是一種流行,但是也忍不住覺得那種滿菜單日式用語的作法未免太裝模作樣了。

我並不是覺得不應該使用外來詞彙,而是覺得既然要用那些詞,那好歹菜單上要註明那些詞的意思,或是點菜時服務生要主動說明那些是什麼,否則很容易讓不知道那些詞的人感到困擾。

 

跳回來講昨天晚上發生的事。

點完餐約半小時後,終於上菜了。我一看到我的食物震驚到完全說不出話,我點的主廚特製三明治是一個約 A4 紙張大小的超大拖鞋麵包,裡面夾了炒牛肉片、生菜、番茄片跟醃漬紫洋蔥。跟我一起用餐的朋友看到我的表情,忍不住都笑了,說:你是被那個三明治的大小給嚇到囉?!

但是讓我震驚的不是三明治,是旁邊的附菜!沒想到那 chips 竟然不是我以為的薯條,而是美式英語中的洋芋片!服務生放到我眼前的盤子直徑大約有 14 吋,中間放一個 A4 大小的三明治,旁邊滿滿的都是洋芋片,份量比一罐長筒品客洋芋片還多!

我雖然喜歡洋芋片,但是我當時想吃的是薯條,是薯條,是~薯~條~啊!!!

這種感覺就像買票要看蔡閨的演唱會,結果出來的竟然是蔡頭啊~(咦?好像買錯票,應該要買蔡琴的場次才對

早知道我就應該照著我的第六感點黃瓜沙拉~

 

我也不知道昨天是吃錯什麼藥,竟然以為服務生講的 chips 是英式薯條,可能因為那家店價位不低,讓我直覺附菜是薯條比較合理,完全沒想到竟然是我一天到晚吃的洋芋片。

說到薯條,我以前去歐洲時,對很多餐廳不太習慣的一點就是他們附菜很喜歡上薯條,從平價到中高價位的餐廳都會出現。有時候為了健康,點個大盤生菜沙拉,結果上菜後旁邊還主動附了一大盆薯條。放著薯條不吃太浪費,但吃了,又跟想吃得清淡一點的心願相互違背,整個讓人非常困擾。(哈,我承認我非常難取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pi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