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了一個年紀之後,談話間就會開始出現"想當年..." 

 

我自己沒發現這個症頭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但是去年十二月臨時回台灣一個多禮拜,回美國前一天到台北處理一些事情,晚上跟高中好友去逛夜市,回程搭公車經過我們唸的高中附近,我不停興奮的指著窗外的景色說 "我以前常在這裡..." ,"還記得我們有一次在這裡...?"  不知忍了多久,在下車前,高中好友突然幽幽的說 "你現在講話已經不停地提到 '想當年' 了耶!" 我這才發現原來我已經到了絮絮叨叨話往事的年紀了。

不過人要勇敢承認自己的缺失,並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問題,現在這篇就是要光明正大的攤開裹腳布,講一件我在青春少女時期發生的事。

會想起這件事,也跟那位高中同學有關,她前一陣子到捷克旅行,回來之後跟我分享了一些旅遊經驗,其中提到當地的食物份量大,口味又偏鹹,導遊跟她們說那是德語系國家的特色(不過捷克明明不是說德語啊! ),這就讓我回想起許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多年前的某個夏天(具體來說,是在歐元剛開始流通沒多久的時候)我到歐洲做了一次長途旅行,原本的計畫是從法國的地中海岸開始往瑞士、德國走,之後進奧地利由維也納回台灣。但是沒想到那年熱浪侵襲西歐,六月中旬整個南法就出現四十度的高溫,並且每天不停創新高,我到了馬賽之後,更是連續幾天四十三、四度的高溫,熱到我當下決定提早進入阿爾卑斯山區。

一進入山區之後,就下不了山了,因為跟山下蒸騰炙熱的天氣比起來,山區簡直像是天堂一樣!於是我就由法國的阿爾卑斯山區到瑞士、德國南部、奧地利西部、中部再回德奧邊境,整整一個半月都在阿爾卑斯山區健行。主要交通工具是山區郵車跟小火車還有我的雙腿。

那一個半月大約是我人生中每天運動量最大的一段時間,每天走十幾公里,有時甚至到二十幾公里,大量運動下,食量也逐漸變大,阿爾卑斯山區那種份量超大、不走精緻路線,但是吃了很有飽足感的菜餚正好符合我的需求。當地人跟我說那種食物特色跟他們傳統生活型態有關,農人、牧人的工作熱量消耗多,加上山區溫度低,熱量需求更高,所以食物份量會比其他地區大(我覺得比法語區某些都會區大上三四倍都有)。我剛進入山區時總是吃不完端上來的食物,但是到後來因為每天健行熱量消耗大,而且為了禦寒,我的食量隨著旅程逐漸增加。

到了後期有一次在一個奧地利山區湖邊的小餐館,那個地方大概幾乎沒有亞洲人去過吧,我一進去,老闆跟幾個歐吉桑、歐巴桑顧客都很好奇的一直看我,我想我說不定是某些人這輩子親眼看到的第一個亞洲人。拿了菜單才發現應該都是傳統菜,上面沒有一道菜名我可以完全看懂,整個菜單我只看的懂少數的片段像 "蘋果和..." "...配馬鈴薯",看完整個菜單,找不到我認識的"牛肉" "雞肉"這種簡單的字。偏偏老闆跟那些歐吉桑、歐巴桑都不會英文,沒辦法用英文跟我解釋到底上面寫什麼,我只好半猜半碰運氣隨便點菜,上菜後我才知道點的是(不知名口味的)燉牛肉加馬鈴薯。

燉牛肉是用小鍋子裝上來,另外有個船形的砵裝了五六顆灑了香料的小型水煮馬鈴薯,老闆有點不好意思跟我說:"我們這裡食物份量比較大!"(言下之意大概是吃不完是正常的!)。旁邊歐吉桑、歐巴桑都充滿興味一直瞄我,大概是想看我能吃多少。不過他們沒料到我當時已經在山區待了好一段時間,而且當天一大早就出門健行,我進入那家餐館前已經走了四個多小時的山路,正好餓得不得了。不到一個小時後,那整鍋牛肉加馬鈴薯山已經被我全部解決,我還加點蛋糕跟咖啡,老闆嚇了一跳說:"外地來的人幾乎都吃不完我們這裡的食物耶!"旁邊的歐吉桑、歐巴桑帶著贊許的眼光看我,有個老先生還豎起大拇指跟我說 "sehr gut!" (very good!)

 那大概是我人生中食量的高峰期吧!而且老闆看到我連鍋底醬汁都不剩那種驚訝的眼神,我現在想起來都還忍不住得意的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pi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