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30.jpg 

 

今年感恩節假期整個人發懶,一點弄大餐的動力都沒有,不像去年一樣自己還弄了隻兩磅的春雞來烤(因為火雞太大,所以用鮮嫩的春雞代替)。

去年烤雞的經驗其實讓我有點嚇到,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買全雞(美國超市賣的全雞其實也不 "全",沒頭也沒腳的),在醃之前清洗的時候,隔著雞胸摸到下面的肋骨,我突然有種抱著嬰兒或小狗的感覺,當場覺得很不忍。雖然還是狠下心把它烤了。但從那天之後,我沒有辦法再碰(甚至是"看")全雞,想吃雞肉時,都是直接買整盒的雞腿、或雞胸。

話說回來,雖然不想碰雞肉,但是前天突然超想吃包子的,所以想說今年就以包子大餐來拉開感恩節假期的序幕吧!

這次一共做了二十顆包子,有三種口味。上圖那三顆包子從右邊開始順時針方向,分別是蠔油香菇牛肉包(灑芝麻那顆)、玉米芹菜牛肉包(上有玉米和芝麻那顆),和辣味蔥燒牛肉包。

會分別以不同的記號來標示,其實是在我肚子快撐破後才想到的。我一開始只打算區分辣味蔥燒包跟另外兩種不辣的包子,所以在不辣的包子上灑芝麻。當時想說,不同口味的包子放在料理台上不同區,憑我超強 (?)的記憶,我一定記得哪一個口味放在哪裡。萬萬沒想到,問題不在料理台,而在我那六人份小電鍋!它一次只能蒸四顆包子,偏偏我熟能生巧,做包子速度比電鍋蒸包子速度快很多,在蒸完第二批包子後,問題就出現了。

我當時想三種口味都試試,在吃了一個辣味蔥燒包和一個蠔油香菇包後,我拿起一個我以為的玉米芹菜包,咬了一口才發現還是蠔油香菇包,因為那包子調味很好,所以還是很高興的吃了下去。選第四顆包子時,我還特別算了一下還沒蒸的包子各有幾種口味,接著仔細計算每一顆已蒸好上有芝麻的包子分屬蠔油香菇和玉米芹菜的機率,算了半天後,選了一顆最有可能是玉米芹菜的包子,萬萬沒想到它竟然還是蠔油香菇包,吃完那顆,我其實已經很撐了,但是我這人是不吃到想吃的口味絕不善罷干休,所以從剩下兩顆有芝麻的包子再選出一顆,幸好這次終於選對。但是光是為了 "嚐嚐味道"就嗑了五顆包子,我當下決定還是饒了我這不靈光的腦袋,乾脆每種包子做一個記號。

這其實是我第三次做包子了,熟能生巧之下,不但內餡調味進步很多,包子皮的厚度、甚至是包子整體大小,都已經開始像工廠出品一樣,規格統一了起來,不再有同一批包子卻品質不一的情形發生了。

 

 

下面這是我半年多前第一次做包子的景象,這些包子剛包好,正排隊準備進電鍋。當時也是三種口味,分別是高麗菜牛肉包、辣味蔥燒包和蜜汁叉燒包(連叉燒都是我花了兩天又醃又烤自己做的喔!)。每顆包子大小不一,最大和最小差了將近三倍!!!

IMG_7258.jpg

 

以下這兩張相片是這次的作品,瞧瞧每顆大小都差不多呢!!!

 IMG_0021.jpg

IMG_0024.jpg 

 

另一個進步的地方就是包子皮,我第一次做包子時,不知道包子皮該桿得外緣薄中間厚,當時包子皮中間的部分桿太薄,以致於蒸好後,底部很容易破。

第二次做包子時是今年夏天從歐洲回來的隔天,當時時差還沒調好,整個人昏昏沈沈的,把包子皮當成水餃皮桿,最後做出來的包子都跟湯包一樣,皮太薄很容易破,沒有破的一咬下去,就被滾燙的湯汁給燙到!如果以湯包的標準來看應該算成功,但以肉包的標準來看,完全不及格!

以下這張照片是半年多前做的不成功包子,包子皮底部太薄了(就是桿皮時中間的部分),而上面又太厚(桿皮時外緣的部分)!

IMG_7280.jpg 

 

下面這張是這次的成功包子,皮的厚度剛剛好!

IMG_0013.jpg 

 

本來這批包子做完後冷凍,打算今天去一個老師家吃感恩節晚餐時要帶去送他們。結果不小心做得太好吃,這兩天想到就忍不住去冰箱拿個三顆出來蒸(才能三種口味都吃到),到今天中午時只剩下五顆了,後來想想只帶五顆,不如不要帶,所以就把他們留下來自己獨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pi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