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話說做研究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過基於我現在的地緣關係,求證不易,我以下要說的東西,除了 "前言" 之外,"本文" 將只有假設以及推論過程,沒有求證的部分,所以請不要將我接下來在 "本文" 講的事情當作事實,一切都只是我的推測而已。

另外,有些用詞是傳統用法,也許在現代聽起來不是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 的用法,但敘事所需,我還是在"本文"中保留那些用法。

--------------------------------- 這是分隔線 -----------------------------------------------

前言

寫前一篇 "留學生"時,我想到我之前曾經跟幾個朋友討論過美國的聽障教育,因為跟 "留學生" 那篇提到的特殊教育有關,當時曾經想把這件事也記在那篇裡,不過由於我最近嚴重健忘,所以寫著寫著就忘了,現在就另開一篇來講這件事吧。

我當時會跟朋友討論到聽障教育,其實是因為講到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簡稱ASL)還有人工電子耳跟聽障社群的關係。

近年來,ASL 已經被普遍認可是一個有完整文法的語言,而不是"手勢版"的英語。而且它是很多(美國)聽障人士的母語或第二語言。另外,在美國很多大學,修 ASL 是可以抵外語學分的。

儘管目前 ASL 的語言地位被普遍承認,在正式場合也幾乎都會有手語翻譯,而且聽障人士可以選擇要用英語或ASL,但是在幾十年前的美國並不是這麼一回事。那時大部分的人認為只有英語才是"語言",所以聽障人士都會被強迫要學英語,而在給聽障人士上的學校,也經常會訓練他們讀唇語和練習英語發音,以便他們和一般人溝通。

除了語言的部分之外,當時很多人也嚴重歧視聽障人士,認為他們智商比較低、學習或工作能力較差等。

但隨著人權的發展,美國聽障社群開始追求他們自己的權利,建立自己的社區、學校等,像現在美國的聽障教育可以從小學一直延伸到研究所,不少學校一路上都以 ASL 為主要溝通語言,所以他們理論上是可以完全不用學口說英語 (spoken English) 的。不過當然,閱讀英語的能力還是必要的。而且其實很多聽障人士還是多少可以讀唇語,尤其如果家人、朋友都聽力正常的話,他們幾乎都還是從小就接觸英語。

只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一項新的發明改變了聽障社群的結構跟自我認同。

自從人工電子耳發明後,很多聽障小朋友的父母(尤其是本身聽力正常的父母)選擇讓他們植入人工電子耳,也有不少後天失聰的人,選擇做這項手術。

對於很多對聽障社群有極大向心力的人來說,這件事情是個嚴重的背叛。他們認為那些植入人工電子耳的成年人是自己背叛整個聽障社群,而那些選擇幫自己的孩子植入人工電子耳的父母是強迫式的把社群中的成員給帶走(因為一旦植入人工電子耳,那些孩子就聽得到了,自然就不太可能學手語或唸聽障學校)。所以很多比較激進的人認為:人工電子耳的推廣將會消滅整個聽障社群跟他們的文化,因此,不少聽障人士強烈反對人工電子耳。

 

------------------------------ 以下終於是本文了 ----------------------------------------

講了那麼多人工電子耳對聽障社群的影響,我只是要說美國聽障人士還不少,而且聽障社群還算蠻強大的。

而在跟那幾個朋友聊到幾十年前美國的聽障教育時,我突然想到台灣幾十年前好像沒有所謂的聽障教育,當然這幾年開始聽到一些跟聽障人士相關的事,不過在幾十年前,或更早以前的台灣或中國似乎很少聽到跟"聾人"有關的事。例如:我小時候最愛的那套漢聲出的 "中國童話故事",裡面我就不記得有任何跟 "聾人" 有關的故事(裡面有三百多個故事呢!),還有台灣民間故事中好像也沒有提到"聾人"的部分。

不過接著我又想到,雖然很少有故事講到"聾人",但講到"啞巴"的卻不少,例如:啞巴新娘之類的,還有瓊瑤的 "啞妻"。不過,奇怪的是:我卻沒聽過認識的美國人講到"啞巴"這件事。

我當時直覺想到的是:難道以前的華人社會中 "聾人"比較少,而 "啞巴"比較多,但美國反過來,"聾人"比較多,而 "啞巴"比較少?

不過我回家後,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因為聽障可以是先天或後天造成,例如:先天疾病、後天聽力退化、或外力因素。但造成"啞巴"的原因,只有可能是先天造成,或在年紀非常小時就失去學習口說語言(spoken language) 的能力,因為一旦開始學口語,就不會被歸成"啞巴了",除非後來聲帶嚴重受損,造成無法發聲,否則口說能力幾乎不可能消失。也就是說: 造成 "啞巴" 的因素其實比 "聾人"少非常多,因此理論上,"聾人" 不是應該比 "啞巴"多嗎?

這件事我想了非常久,只是一直想不出個所以然。而那天晚上我在洗澡時突然靈光一現想到:根本沒有所謂 "華人社會聾人比較少,而啞巴比較多"這件事!那些古人所謂的 "啞巴",應該有很大一部份是聽障人士!!!

以下是幾個的理由:

1. 先天來說,有很多疾病或基因問題都可能造成出生時聽力異常,但是似乎沒有幾個原因會造成先天發聲困難。

2. 傳統上所說的"啞巴",很少是無法發聲的,這個詞多半用來指無法使用"口說語言"(spoken language)的人。我小的時候有個同學的媽媽就是所謂的 "啞巴",但是我注意到她其實是可以發出聲音的,而且現在回想起來,她發出聲音的方式其實跟我後來認識的幾個嚴重聽力受損、以ASL為母語的人非常相似。

3. 出生就聽不到的人自然就不會發展出口說語言(spoken language),他們可能會用一些手勢傳達意思,但是他們沒辦法和一般人一樣正常說話,自然就會被歸成 "啞巴"。

4. 在沒有聽力篩檢的年代,並不容易看出一個嬰兒是不是聽不見。一個對聲音沒有反應的嬰兒,極可能被當成"反應慢",或比較"憨慢",會想到他聽不見的人可能不多。而那個孩子如果到兩三歲都還不會說話,很多人八成只會注意到"他不會說話",而不是"他聽不到,所以不會說話"。

基於以上幾個理由,我的推論是:很多在傳統被歸類為"啞巴"的人,其實並不是先天就不能說話,而是因為聽不見,造成後天無法學口語!

只不過因為人類溝通非常依賴口語,所以一個同時聽不見也不會說話的人,大部分的人會說他"又聾又啞",或說"他是啞巴",而不會單說"他是聾子"。

總而言之,如果我的推論是正確的話,這表示很多傳統上被歸成 "啞巴"的人其實是因為聽力問題而造成語言問題。非常可惜的是當時沒有聽力篩檢或特殊教育,如果可以早期發現並且做些治療、處理或教他們使用手語的話,很多人也許可以不用過得那麼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pi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